美国篮球记者马克·汤普森在一档体育分析节目中深入探讨了波特兰开拓者队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直言球队的最大隐患并非仅仅在于后场双枪的配合或是新秀的成长,而是锋线与内线的资源分配——尤其是杰拉米·格兰特和罗伯特·威廉姆斯(罗威)的角色定位,更引人关注的是,汤普森特别指出,罗威的回归与强势表现可能会间接影响中国新星杨瀚森的出场时间,进而引发球队轮换策略的争议。
格兰特的战术地位:高薪低效的争议
杰拉米·格兰特在2023年夏季与开拓者签下了一份5年1.6亿美元的顶薪续约合同,被寄予厚望成为球队重建期的核心锋线,新赛季开局以来,格兰特的表现并未完全达到预期,尽管他场均能贡献18.5分和4.3个篮板,但效率值(PER)仅排在联盟锋线中游,防守端的积极性也屡遭诟病,汤普森在节目中分析道:“格兰特是一名出色的得分手,但他的球风偏向单打独斗,与球队整体传切体系的融合度不足,更重要的是,他的高薪占用了大量薪资空间,限制了球队在其他位置的补强灵活性。”
开拓者主帅比卢普斯多次尝试将格兰特定位为“第二持球点”,但效果平平,在关键战役中,格兰特的进攻选择往往显得仓促,尤其是三分命中率跌至33%,较上赛季下滑明显,他的防守贡献值(DBPM)为负值,与球队强调的年轻化、机动化防守理念存在差距,这些问题使得格兰特成为媒体和球迷讨论的焦点,有人认为他更适合担任第六人角色,而非绝对核心。
罗威的回归与内线竞争:杨瀚森的时间危机
罗伯特·威廉姆斯因膝伤缺席了上赛季大部分比赛,但新赛季健康归队后迅速展现出顶级内线的潜力,罗威以出色的护框能力、篮板拼抢和挡拆效率著称,场均仅25分钟便能贡献12分、9篮板和2.5盖帽,他的回归无疑增强了开拓者内线的防守硬度,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阵容轮换的拥挤。
开拓者在今年选秀大会上以首轮第20顺位选中了中国中锋杨瀚森,后者在夏季联赛和季前赛中表现抢眼,展现了柔和的手感和良好的篮下脚步,球队原本计划将其作为长期培养对象,逐步增加其出场时间,罗威的强势表现打乱了这一部署,汤普森指出:“罗威是联盟顶级的蓝领内线,他的存在意味着杨瀚森很难在关键时段获得机会,除非球队遭遇大规模伤病,否则杨瀚森可能长期处于第三中锋的位置,场均时间或被压缩至10分钟以下。”
杨瀚森的技术特点与罗威存在一定重叠,但前者更偏向进攻型中锋,而罗威则以防守见长,在现代篮球强调空间和换防的背景下,罗威的机动性更适合与开拓者后场双枪(如斯科特·亨德森和安芬尼·西蒙斯)搭配,相比之下,杨瀚森需要更多球权才能发挥价值,这在当前阵容中难以实现,球队管理层曾考虑将杨瀚森下放至发展联盟锻炼,但此举可能影响其信心和发展节奏。
战术体系的冲突:重建期的阵痛
开拓者正处于重建第二阶段,球队目标是培养年轻核心的同时保持竞争力,格兰特和罗威的存在使得这一平衡变得复杂,格兰特的高薪合同决定了球队必须赋予其重要角色,但这与亨德森、西蒙斯等后场新星的成长路径可能冲突,罗威的健康虽是一大利好,但内线资源的过度集中反而挤压了其他球员的成长空间。
比卢普斯尝试过多种阵容组合,例如让格兰特打小阵容五号位,或让罗威与杨瀚森同时登场,但效果均不理想,前者导致篮板保护不足,后者则因空间问题拖慢进攻节奏,汤普森认为:“开拓者需要明确重建方向——是优先锻炼新人,还是追求短期战绩?若选择前者,格兰特的交易或罗威的轮休策略可能是解决方案;若选择后者,则需接受杨瀚森等新秀的缓慢成长。”
杨瀚森的困境与未来展望
对于杨瀚森而言,新秀赛季的挑战远超预期,尽管他在有限时间内展现了潜力(场均7.2分、4.1篮板),但防守端的经验和身体对抗仍是短板,罗威的存在使得杨瀚森很难获得针对性的战术设计,而其本人也需要适应NBA级别的比赛强度,开拓者球迷和亚洲媒体对其寄予厚望,但球队的现实目标可能迫使其耐心等待机会。
联盟消息人士透露,开拓者并未完全放弃杨瀚森的培养计划,可能会在赛季中后期通过交易清理内线冗余,若罗威保持健康,球队可能考虑交易格兰特以换取未来选秀权,从而为杨瀚森腾出空间,但这一切取决于管理层的长期愿景和赛季走势。
专家观点与球迷反应
篮球分析师莎拉·米勒在后续讨论中支持汤普森的观点,她认为:“开拓者的问题本质是资源错配,格兰特和罗威都是优秀球员,但他们的技能包与球队重建时间线不完全吻合,杨瀚森代表着未来,但如果无法获得足够出场时间,其发展可能受阻。”球迷群体则意见分化:一部分人呼吁球队给予新星更多机会,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罗威的防守价值不可替代。
开拓者的阵容问题折射出NBA重建球队的普遍困境——如何在当下与未来之间找到平衡,格兰特和罗威的角色争议,以及杨瀚森的成长空间,将成为影响球队赛季走向的关键因素,随着交易截止日的临近,管理层的决策将决定这支年轻球队的命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