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眼中,七十岁是安享晚年、含饴弄孙的年纪,但对于今年刚满七十岁的退休教师李文渊来说,人生却刚刚迎来新的起点,每天清晨六点,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他已身着白色击剑服,手持重剑,在俱乐部的剑道上反复练习步伐、突刺与格挡,汗水浸透银发,目光却锐利如鹰,他的目标简单而坚定:通过刻苦训练,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老年组的比赛。
李文渊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少年时代,中学时,他在学校图书馆偶然读到一本介绍击剑运动的苏联译著,被书中“优雅与力量结合”的描述深深吸引,当时国内击剑运动尚未普及,加上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只能将这份热爱埋藏心底,此后数十年,他走上讲台成为物理教师,养育子女,赡养父母,生活的重担让他无暇顾及年少时的梦想,直到三年前退休,他在整理旧物时重新翻出那本泛黄的书籍,沉寂已久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击剑而不是太极拳或广场舞。”李文渊笑着擦拭剑柄,“击剑不仅是运动,更是一种精神对话——它要求你在电光石火间决策、反击,甚至预判对手的思维,这种挑战让我感到年轻。”
他的决定起初遭到家人反对,儿子担心高强度训练会影响父亲健康,妻子则对装备费用和潜在风险表示忧虑,但李文渊用行动证明了决心:自费报名击剑培训班,每日坚持体能训练,甚至在家中客厅布置简易剑靶反复练习,半年后,他在省级老年击剑交流赛中闯入八强,家人态度逐渐从质疑转为支持。“现在孙子会骄傲地和同学说,‘我爷爷是击剑运动员’。”他眼中满是欣慰。

在教练张健看来,李文渊的成功并非偶然。“他具备优秀运动员的核心素质:专注、自律和善于思考。”张健透露,李文渊训练时总会携带笔记本记录技术要点,甚至用物理学原理解析动作角度与发力效率。“许多年轻选手依赖本能反应,而李老师却在用智慧弥补年龄带来的体能差距。”
追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去年冬季,李文渊因过度训练导致肩袖损伤,医生建议暂停运动三个月,低迷期里,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过于理想化,但偶然观看的一场国际击剑赛事转播重新点燃了他的斗志——“屏幕上一位白发苍苍的欧洲选手完美完成防守还击,那一刻我意识到,年龄从来不是界限,自我设限才是。”
李文渊的生活围绕击剑形成新节奏:早晨技术训练,下午体能强化,晚间研究比赛录像,他还自发组建了本地老年击剑爱好者社群,带动二十余名同龄人参与这项“冷门”运动。“我们称自己为‘银发剑客’。”社群成员赵阿姨坦言,“老李让我们看到,晚年生活可以更有激情和尊严。”
对于世锦赛的目标,李文渊保持清醒认知:“我的优势是经验和心态,劣势是爆发力和恢复速度,但体育精神从来不只是为了胜利,而是不断超越自我。”他计划在未来半年参加全国老年击剑选拔赛,争取获得国际赛事积分。
他的故事正悄然改变大众对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体育社会学教授陈静认为:“李文渊先生的选择体现了当代中国老年人自我实现需求的高涨,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养老,而是主动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与社会参与感。”
夕阳余晖中,李文渊收剑入鞘,身影被拉长的剑道上,金属碰撞声仍回响不绝,他说手中剑是时光赠予的礼物,而剑尖所指之处,是世界级的赛场,更是一种生命永不落幕的昂扬姿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