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北京,天气微凉,但在城北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雪亮的剑道之上,身着白色防护服的小剑客们手持花剑,步伐灵活,进退有据,金属剑身相互撞击发出的清脆声响,与教练的指导声、孩子们专注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画面,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女士正静静观察,她的目光追随着一个个矫健的身影,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对她而言,这熟悉的声响和场景,不仅仅意味着训练的恢复,更象征着一种珍贵的回归——孩子们终于能够再次全身心地享受击剑运动带来的纯粹快乐。

“我们的首要目标,始终是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这项运动,享受手持剑柄、在剑道上思考与对抗的过程。”在接受专访时,王钰开门见山地强调了她的理念,作为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击剑推广的资深人士,她深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支撑一个孩子在这条路上走得长远的内在动力,过去一段时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常规的线下训练和比赛一度暂停,这对正处于技术提升和兴趣培养关键期的青少年学员而言,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面对困境,北京市击剑协会在王钰等负责人的带领下,积极寻求突破,他们迅速组织技术骨干,开发了一系列线上课程,通过视频指导、云端比拼、体能挑战赛等形式,努力保持孩子们与击剑运动的连接。“那段时间,我们想尽办法让‘剑’不离手,‘道’在心中。”王钰回忆道,“线上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训练的停滞,但我们都非常清楚,击剑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面对面的交锋、在于实战中的瞬息万变、在于赛场上的礼仪与氛围,这些都是隔着屏幕无法完全替代的。”

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返剑道的乐趣

当条件允许,训练场重新开放的消息传来时,王钰和同事们最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安全、有序、高效地帮助孩子们“重回剑道”。“我们并没有急于要求他们立刻恢复到之前的竞技状态,”王钰解释道,“回归的第一步,是重新点燃他们的热情,消除可能存在的生疏感甚至畏惧心理。”协会指导各俱乐部、培训中心,在恢复训练初期,更多地设计了富有趣味性的基本动作复习游戏、小组协作挑战以及低强度的模拟对抗,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重新熟悉剑道的感觉,找回身体的记忆和运动的乐趣。

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让孩子享受重返剑道的乐趣

“我看到很多孩子,第一次回到馆里时,眼睛里闪着光,那种迫不及待想要穿上装备、拿起剑的兴奋,是发自内心的。”王钰动情地说,“有一个小学员,训练结束后抱着剑舍不得放下,跟妈妈说‘终于又听到剑的声音了’,这种纯粹的热爱,正是我们最希望守护的。”她认为,击剑运动不仅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协调性和反应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专注力、纪律性、尊重对手的品格以及独立应对压力的能力,而所有这些素养的培育,都应以享受运动为前提。

随着训练逐步走上正轨,北京市击剑协会也开始稳步恢复青少年赛事活动,王钰介绍,近期成功举办的几项市级青少年击剑邀请赛,都特别强调了参与性和体验感。“我们降低了部分低年龄组的竞赛强度,增加了鼓励性的奖项,目的是让更多孩子,尤其是刚刚回归不久的小选手,能够在一个积极、友好的环境中检验训练成果,感受比赛氛围,积累实战经验,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信,巩固兴趣。”她观察到,赛场上,小选手们无论胜负,都能在赛后与对手友好致意,认真听取教练复盘,这种成长比单纯的奖牌更令人欣喜。

展望未来,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把青少年发展作为工作重心之一。“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击剑培训体系,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设计更科学、更符合不同年龄段孩子身心特点的课程与活动,我们也鼓励和支持学校击剑社团的发展,推动击剑运动走进更多校园,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并体验到这项‘格斗中的芭蕾’的魅力。”

在王钰看来,击剑场的回归,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重新开放,更是精神家园的重建,那一道道笔直的剑道,不仅是比拼技艺的赛场,更是孩子们学习礼仪、磨砺意志、收获友谊、绽放青春的舞台。“听到孩子们在剑道上奔跑、交锋时的欢笑声,看到他们眼中重新燃起的斗志与光芒,我们感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守护他们对运动最本真的热爱,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击剑运动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王钰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以及对下一代成长的殷切期望,剑道之上,少年意气风发,未来可期。